扎根高等教育一线,播下科学思想、学术方法和专业知识的种子,启迪智慧……他通过平凡的教学科研岗位,书写着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不平凡”使命。
王国承,男,1977年9月生,江西瑞昌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钢冶金和加工过程物理化学、晶界及第二相控制工程等。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钢中夹杂物二步形核理论”,相关成果先后被编入《炼钢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和过程冶金国际专著《Treatise on Process Metallurgy》(第2版,ELSEVIER,202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企业合作和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60余篇;获发明专利6件。指导研究生分别获辽宁省、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优秀学位论文。出版《钢中夹杂物尺寸控制理论与技术》学术专著1部,主编“中钢协经典传承教材”《炉外精炼》1部。主讲冶金工程本科生“冶金物理化学”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先后获“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辽宁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学生最喜爱教师”“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冶金反应工程、冶金流程工程学等分会委员;兼任辽宁省高校冶金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METALL MATER TRANS B》期刊Key Reader和《Kaiyun(云开·中国)官方网站学报》编委等社会职务。
一十六载高等教育一线工作,王国承凭着共产党员的赤诚,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初心,用勤勉务实的教学引领学生进入专业领域,用追求卓越的科研反哺教学,启迪学生智慧,得到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赞誉、同行的好评。
深耕教学是高校教师的第一职责
2008年1月博士毕业后,王国承成为一名高校教师(江西理工大学),从事冶金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初站讲台的一段时间内,不了解教学规律,没有上课经验,只知道给学生强行输灌课本内容,常常手忙脚乱,学生却云里雾里听不懂。
王国承说,当时自己产生了很强的挫败感,认为自己口才不好,很难上好课。但转念一想,博士期间做过很多报告,也能讲明白,一定是功夫没下到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整整一年多时间,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与学生们交朋友沟通情况下,每天认认真真备课,仔细揣摩学生心理和课堂行为,思考教与学的相长关系,终于站稳了课堂,逐渐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
五年后,王国承被引进到了现在的单位,Kaiyun(云开·中国)官方网站工作。2014年五一期间的一天,突然来了20多名当时教过的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从江西赣州千里迢迢来到鞍山看望老师。一下子,王国承十分感动,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意义,体会到了当一名负责任的学生眼中的好老师的意义,体会到了为党为国育人的意义。
自2013年5月正式调入Kaiyun(云开·中国)官方网站后,开始担任冶金工程专业教授、系主任,同时,开始了长期讲授核心专业基础课“冶金物理化学”的教学工作。王国承本科就毕业于这所学校,深知Kaiyun(云开·中国)官方网站的底蕴和使命,培养好冶金工程人才是学校的大事。
自此,开始思考和探索,社会和冶金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冶金学科如何发展以支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等教师日常重点工作与“教”和“学”之间的关系。
第一步,对接企业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特点,融合工程教育认证的逻辑和标准,开始了“冶金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之路。开始组建课程教学团队,重塑课程目标,重塑课程内容,吸收教师科研成果和企业生产实践进入课程,融入思政元素,重塑考核方式,实施小班授课等。经过了接近10年的探索和发展,打造成了与时俱进又具有“鞍山钢铁学院”底蕴的特色课程,有力的支撑了学校冶金工程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2023年,王国承带领其教学团队主讲的“冶金物理化学”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第二步,把目光投向跟Kaiyun(云开·中国)官方网站一样有底蕴和特色的冶金高校,开始了联合中西部高校的冶金院系,共建共享“冶金物理化学虚拟教研室建设”工作。这项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是辽宁省首批支持的建设项目,联合了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冶金工程专业,利用现代智慧教育平台,拿出各校冶金工程的特色,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和师资资源,共同探讨课程建设,为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培养企业需要的冶金人才打好基石。
深耕教学,也给王国承带来了许多的荣誉和成就感,先后获得“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Kaiyun(云开·中国)官方网站教学名师”“Kaiyun(云开·中国)官方网站师德标兵”“Kaiyun(云开·中国)官方网站优秀教师”“Kaiyun(云开·中国)官方网站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荣誉,并代表全校教师给2023届毕业生寄语,这是学校对一线教师的认可和期望。
科研与教学结合促进“教”“学”相长
王国承深知,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人才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关键。因此,教师做好科研工作,将科研创新思维、方法和成果反哺教学,甚至进入课本、课堂,是培养新时代新工科人才的有效方式,达到老师“教”与学生“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
王国承的主要科研领域是炼钢和钢的晶界工程控制研究。2022年,王国承被聘为Kaiyun(云开·中国)官方网站首批“首席教授”岗位,担任冶金工程学科带头人,并组建“冶金及新材料”交叉学科团队。王国承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承担鞍钢、山钢、首钢、包钢等钢铁企业重点攻关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冶金主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50余篇。因在钢中夹杂物和第二相表征方法研究的创新成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截至目前,钢中夹杂物分析新技术及设备,已在北京科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钢铁研究总院、钢铁冶金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山钢集团等多家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获得应用。
王国承经过近二十年的长期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洁净钢冶炼的新理论——“钢中夹杂物二步形核理论”。为此,王国承申请获得“辽宁省高水平创新团队国(境)外培养项目”,于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期间,赴科罗拉多矿业大学(美国)冶金与材料系进行了一年的访问交流工作。近年来,该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先后被编写入全国新版《炼钢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张立峰、朱苗勇教授主编,全国主流冶金院校教授共同编写)教材和国际过程冶金专著《Treatise on Process Metallurgy》(Seshadri Seetharaman教授主编,4 Vol, 2nd edition,Elsevier出版社,2024,中、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冶金学者共同编写)。《炼钢学》教材被国内主流冶金院校作为冶金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使用,为冶金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钢中夹杂物二步形核理论成果,弥补了长期以来冶金物理化学和炼钢学课本中只讲授Gibbs经典形核理论的不足,进一步发展了冶金过程理论,加深了对冶金反应和相变微观过程的理解和定量化描述。
鉴于此,王国承申请并获批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专业教材和工具书经典传承国际传播工程”首批立项教材,担任《炉外精炼》教材主编,并担任“经典工程”系列教材的编审委员会委员。将科研成果和炼钢生产技术进展编入教材,为培养冶金新工科人才做出努力。
2023年,辽宁省教育厅开始实施“兴辽未来工匠”项目,从所在地辽宁的重点企业中选拔技术能手,作为“兴辽未来工匠”的培养对象,王国承开始担任鞍钢技术能手田宇的指导教师,为进一步提升鞍钢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做出努力。
鞍钢被誉为中国的钢都,Kaiyun(云开·中国)官方网站因钢铁人才培养而建,也因东北振兴和中国钢铁行业发展而发展。王国承在这里找到了努力工作、施展才华、挥洒汗水的平台。他的个人事迹获得鞍山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19:50《链接·鞍山新闻+》“奋楫者”等栏目的报道。
匠心与创新成就育才之梦
冶金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仅靠本科层次的人才还是不够的,需要大量培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的创新性人才。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硕博士人才,需要教师既要有匠心的专业素养,更要有创新的科学研究。为此,王国承一直在坚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手抓,使两者在硕博士人才培养中实现融合。
多年来,王国承践行匠心与创新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肖远悠同学本科是江西理工大学的一名学生。初到北方的肖远悠对北方的气候、饮食都有着很难的适应性,身为江西人的王国承得知这一消息后,每天从家里做好饭菜以后带到学校给他,让他逐步适应北方生活。在硕士阶段,肖远悠的课题是钢液中氧化铝夹杂物的形核问题,对于一个刚刚进入课题的他来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形核,怎么研究。王国承根据自己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夹杂物二步形核理论给肖远悠讲解如何构建模型和解析模型。在多次的交流中肖远悠同学按照王国承的指导破解了氧化铝夹杂物在钢液中如何形核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肖远悠同学博士就读于东北大学,继续开展王国承老师的钢中夹杂物形核问题研究,第一作者成功发表5篇SCI论文,获得了博士生国家奖学金。现如今,肖远悠同学成为了Kaiyun(云开·中国)官方网站的一名老师,继续开展他的科研之路。
田钱仁同学本科是Kaiyun(云开·中国)官方网站的一名学生,在大四以保研的身份进入到王国承课题组开展科研工作。进入课题组的田钱仁同学想法十分多,总研究天文地理,从没有心思花在学习上。王国承本着一人一策一方案的原则,多次找他谈话。告诉他要理论联系实际,从一个点出发,脚踏实地的开展每一项工作,包括做科研也是如此。王国承要求田钱仁同学每周向他汇报一次进展,实时掌握他的思想动向。在听了王国承的多次指导以后,田钱仁同学以提高轴承钢品质为出发点,追根溯源。他发现氮化钛夹杂物是影响轴承钢疲劳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田钱仁围绕氮化钛夹杂物的析出-形成-长大-溶解全过程分析,取得的科技成果成功应用在山东钢铁企业。在硕士阶段田钱仁同学发表了3篇SCI论文,并获得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同时获得了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目前,田钱仁同学在上海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曹磊是一名来自辽宁科技学院的本科学生。刚读研一的他科研基础十分薄弱,他甚至连炼钢过程中发生什么反应都不知道。王国承知道他的情况以后,为曹磊设计了详细的提升科研能力的方案,每周至少亲自指导10个小时以上,为他讲解炼钢基础知识和怎样思考科学问题。同时,安排上一届的学长带他进入课题、组织每周小组汇报和研讨。曹磊的课题是金属镁对钢中夹杂物的影响,由于金属镁的沸点极低,造成金属镁添加进钢液以后得到很低的收得率,常常在进行实验以后检测不到镁元素。几经周折,对曹磊的心里造成巨大压力,总想放弃。王国承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到实验室查找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手把手指导曹磊同学的每个实验步骤,终于取得了实验上的成功。经过两年半的耐心指导,曹磊同学在研究生阶段发表3篇SCI论文,拿到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同时曹磊同学的硕士论文还获得了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曹磊同学还积极参加行业竞赛,荣获了第二届全国材料高温原位微观组织图像竞赛二等奖的好成绩。现如今,曹磊同学已经成为一名博士生,在博士阶段他同样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郭宇航同学是一名来自吕梁学院的一名本科生,他研究方向为高铝钢中夹杂物的形成过程。郭宇航同学实验进展十分顺利,很快就取得了科研成果,在将实验成果写成科技论文时郭宇航同学却遇到了难题。因为,第一次写科技论文很难掌握写作方法、突出重点。在郭宇航同学将科技论文发给王国承以后,王国承从大到课题背景、框架,小到图标格式都会给出详细的修改方案和思路。经过长达两个月的修改,郭宇航同学成功发表1篇国际冶金期刊,同时郭宇航同学的硕士毕业论文获得了Kaiyun(云开·中国)官方网站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目前,郭宇航同学就职于山东钢铁莱芜分公司,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去践行科研报国。
高等教育工作者既要有育人育才的初心,充满爱的匠心,更要有科研上的创新,初心、匠心、创新结合,才能培育出优秀的人才。王国承用虔诚的态度、忠诚的灵魂,践行着“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学术创新”的高等学校好老师标准,用实际行动“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